1. 首页 >> 趣味生活

(三岁小朋友如何教育)二至三岁孩子的教育

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是三岁。那么,三岁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呢?

自由选择——让我自己

孩子不喜欢被父母或老师人为规定,渴望自己选择不同的事物和行为。这种自由选择使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倾向。只要有机会,保证大人不干涉,他们总会选择自

己比较喜欢的东西,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,也会玩得很开心。

有的孩子在家,从晚饭吃什么到看什么电视节目到要不要上培训班,一切都不由父母决定。孩子总觉得自己与自己无关,无权过问,所以他们的童年可能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快乐。正因为如此,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让孩子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们乐观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当然,大部分事情都要父母做主。让孩子自由选择,不是说他想做什么就可以选择什么,而是需要做什么,什么是对的。但是有些事情是孩子可以做决定的,比如让他们画白马而不是花花草草。当然,随着孩子的成长,应该允许他们为自己决定更重要的事情。

"请不要命令我,让我自己做。"听到孩子的哭声,要意识到不能轻易干涉他们的选择,不要总以为自己的安排是恰到好处的。事实上,孩子们只是不厌其烦地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。如果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,只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,孩子也不会开心。

重复运动:集中训练

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,一边玩积木,一边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进不同的容器里,然后再拿出来。这些圆柱体大小不一,刚好可以装进那些容器相应的孔里,就像用软木塞盖住瓶子一样。一切都显得缓慢而有节奏。出于好奇,一直在教室外观察她的老师数了数她的重复动作,结果是42次。还好,一切都很安静,没有人打扰她。每次做完一个动作,她总是不自觉的笑。最后,她似乎累了。环顾四周,她觉得自己好像刚从梦中醒来。这个女孩如此专注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一件事,以至于她感觉不到有人在看她。这种情况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发生过,我们称之为“重复练习”。每次结束那种经历,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表情,仿佛完成了某项重要的任务。

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续很久的年龄。通常,她的注意力会不断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。但是,孩子一旦遇到吸引自己的东西,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,一次次重复训练,专注程度惊人。当孩子的手脏了,母亲就让他去洗手。后来发现他的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,但他还在不停地洗。晚上睡觉的时候又要洗一遍。过了几天,这位母亲发现她的孩子现在会自觉地洗手了,孩子见到人也会骄傲地向他们展示自己干净的手。

其实孩子的这种反复练习,正是他们锻炼和学习的需要。通过反复训练,提高了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,开发了他们的智力。只要一开始就认真教,哪怕是教到每一个细节,孩子都会不断重复练习。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难以想象的乐趣和满足感,这些动作根本不需要大人来强迫,自己就会做得很好。

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无意义的重复练习,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。而且在这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,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忘我的状态,这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。

3岁儿童的教育要点

智商方面:

1.早期阅读:每天陪他读一个故事,用家里的大狗来测试,或者买一些绘本故事书。这个故事应该短小精悍。讲故事的时候,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词或者成语,丰富他的语言能力。给他讲个故事让他复述,或者让他看图自己编故事。不管他编什么,鼓励他走下去,一开始就帮他编。

2.角色扮演游戏:陪他看病,有客人,去家乐福购物,警察叔叔抓坏人,自己编游戏内容来丰富一点。你和宝宝扮演一个角色,比如看医生的游戏,一个扮演医生,一个扮演病人。教他平时观察这些角色。

3.增长他的见识:你可以通过路上看到的任何东西来增长他的见识,比如各种动物、植物、建筑的名称,各种店铺的用途,还有看看天空空给他讲讲天文。

4.配合幼儿园课程复习学过的儿歌、唐诗、英语单词。

情商:

5.品质的培养:每天抽点时间和他聊聊天,让他说说幼儿园的生活,然后灌输一些好的性格。也可以通过读故事来灌输,在一个故事讲完后,用简单的文字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好的品质。不断重复,强化印象。

6.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:利用一切机会向他灌输一定要有爱心,懂得关心他人,同情弱者。可以在宝宝主页上看一本成长日记《爱的培养》。比如郭找我要衣服的时候,就讲了孩子的故事。他才一岁,他妈妈离开了他,我就给他讲了孩子的故事,让他自己把那包衣服交给郭。平时在路上看到乞丐,可以跟他们说,他们很可怜。你也可以要求他热爱动物和植物。

7.独立能力的培养:让他做自己的事,给他提供决定一些事情的机会,比如穿衣服,给他两件衣服,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;出去玩可以让他选择玩的地方。平时他要自己做事情,尽量不拒绝。如果他想拒绝,需要告诉他理由,肯定他的热情。

8.以赏识教育为主,多表扬多鼓励。不要打孩子,这样最伤害孩子的心灵。不骂人,但要以身作则。

孩子到了两三岁,最初的自我概念就出现了,开始出现“给我”、“我要”、“我会”、“我自己来”等自我独立的意向。如果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满足,大人支持,就会开始建立自我肯定的感情,反之,就容易退缩。包括学习在内的大多数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,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?这大概是因为大人喜欢用“简单的命令”,所以孩子容易对工作和学习产生反对或厌恶情绪...

独立教育。

美国心理学家长期跟踪1500名儿童,30年后发现其中20%一事无成。对比他们中前20%的人,发现最显著的差异不在智力上,而在人格品质上。杰出的成就者是具有坚强毅力、独立性和勇气的人。可见孩子的独立性格对他的成长和成功有多重要。

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是社会生存和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。学前教育专家指出,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独立性,包括独立意识和能力,重在培养自理能力。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。

从2-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。

首先,它需要“摆脱成人的控制”。

2-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,言语和动作发展迅速,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。他们喜欢四处看看,到处摸摸,不希望大人牵着他们,甚至让人牵着手走。他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,经常对大人想让他做的事情说“不”。他对自己想做的事说:“我会的,我自己会做的。”

二是因为手脚动作不是很协调,走路或跑步时容易摔倒。用杯子喝水会溢出来,用勺子吃饭会溅到身上。

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“不听话”和“顽固不化”。

第三,渴望与同龄人交往。交往是幼儿,尤其是2-3岁的独生子女的一种发展需要。他们特别喜欢和邻居家的孩子玩,甚至会说“没人陪我玩,无聊”之类的话。父母经常以不安全、不放心为由限制他的交往。

四、2-3岁的孩子对自己知道一点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,喜欢反复做,比如玩某一种玩具,反复玩一个游戏。

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